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九百一十七章祭奠和受降(1 / 2)





  强抑心中悲痛,崇祯随即慢步带人走进了祠庙,沿着汉白玉的台阶,君臣拾级而上,很快便来到祠庙中央。

  崇祯抬眼望去,只见祠庙正中立着一尊洪承畴的塑像,此时的洪承畴,身穿一品官袍,颔下三缕长须,目光炯炯有神望向远方,看上去不怒自威,脸色凛然。

  崇祯强忍眼中泪水,上前给洪承畴上了几炷香,又久久地凝望了塑像半晌,重重地叹了一口气,方才黯然神伤地带人离去。

  祠庙一共四座,其中第一座是洪承畴的,接下来依次是巡抚丘民仰,总兵曹变蛟,总兵王廷臣三人的祠庙,崇祯亦是带着文武百官,一一拜祭了过去。

  陈洪范跟在崇祯近前,跑前跑后,极为卖力。

  此次搭建祭坛,修建祠庙,俱是陈洪范主动请缨,崇祯见他积极,便将此事交付给了他,而陈洪范也确实不负崇祯所托,这几日来,跑前跑后,统筹支应,终于又快又好地完成了崇祯交代的任务。

  望着陈洪范这几日忙得都有点脱了形的脸庞,崇祯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愧意,他觉得自己错怪陈洪范了,心想兵部武库生产劣质兵械之事,原本便与陈洪范无关,可自己却妄加猜忌,差点误会了忠臣。

  从最后一座祠庙出来,陈洪范贴心地凑近崇祯,低声说道:“皇上,祭坛已经准备好了,是否可以前去宣读祭文?”

  崇祯低着头,沉着脸,强忍住心中的痛苦,嗯了一声。

  崇祯此时的心中,其痛苦实在难以与外人道。

  松锦之战损兵折将不说,就连前去辽东增援的几路兵马,也皆是一一败北,而被崇祯当成救命稻草般寄予厚望的钦州伯赵无忌,据驻守宁远城的巡抚方一藻和总兵吴三桂的禀报,如今也已被清兵重重包围在杏山城。

  仗着马匹之利,辽东的城池之外皆成了清兵的领地,吴三桂也只知道赵无忌被满清睿亲王多尔衮包围在杏山城,至于杏山城那边战况如何,吴三桂却也是丝毫不知。

  吴三桂在文书中言明赵无忌本有机会退守宁远,但却迟迟留在杏山城,久留不归,以至被清兵所围,在文书结尾处,吴三桂又特意禀明此举或是钦州伯之计,请皇上无需担忧,而他也并未接到任何来自于赵无忌的命令,是以一直率军镇守宁远。

  惊慌失措的崇祯皇帝几乎是第一时间便给方一藻,吴三桂两人送去诏书,命两人速速派兵前去杏山营救赵无忌,不过两人是否会听命出兵,出兵后又是否能杀退清兵,解除杏山之围,崇祯自己对此也是没有一点信心。

  在财政极其窘迫,朝野上下一片人心涣散的今日,举办这么一场声势浩大祭奠阵亡将士的仪式,崇祯是为了收拢人心。

  崇祯希望能够通过祭奠这些战死沙场的忠臣良将,激起朝野上下同仇敌忾之心,宣传忠君爱国的思想,重新鼓舞起如今大明早已跌落的不能再低的士气和人心。

  只是,早已分寸大乱的崇祯皇帝,却没有想到,他所得到的的情报并不真实,最起码,被他认为早已殉国的洪承畴,此刻还好端端地出现在了盛京城中。

  几乎同一时刻,盛京城外的校场中。

  规模巨大,可同时容纳五万人的校场中,到处都是人声鼎沸,熙熙攘攘,校场的四周,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满清民众百姓,人人脸上都是一副兴奋之色。

  一座巍峨的高台伫立在校场的一侧,高台之上,满清的文武百官亦是齐聚一堂,人人面带笑容,大汗皇太极高坐正中宝座,举手投足,顾盼自雄。

  高台的前面,两千精锐的清军士卒,人人手持武器,静静地排成队列,守卫在那里,更往前,则是一万名明军降卒,他们手中并无武器,但是身上却穿有甲胄,此刻,他们皆是人人低头,跪在那里。

  他们没有戴头盔,所有人的头上,都已被人剃去了头发,只留下脑袋中间的那一小圈地方,接了一个犹如老鼠尾巴般的小辫子,灿烂的阳光下面,刮得干干净净的头皮,看上去油光铮亮。

  身体发肤,受之于父母,不可有丝毫损伤,否则便是大不孝,这便是汉家百姓最朴素的信条和理念。

  对于清兵强制自己剃头,也有相当一部分明军士卒做了激烈的反抗,然而他们的下场如出一辙,他们全部被砍了脑袋,砍下的头颅被堆积在盛京城门之外,筑成了一座京观。

  不想剃头的,那便只有死!